2010年9月16日星期四

开卷真有益?


在我们这个每人平均一年也看不到两本书的国度里,《不用读完一本书》简直就是为国人度身订造、不可多得的好书。

美学大家朱光潜有言:不读几本坏书,就不知道什么是好书。怎么分辨好跟坏呢?其实很简单,从价值意义上说,一本书要是合你的口味就是一本好书。


身边有许多爱书的朋友,无论如何都一定会把书给看完。有者认为,不看到最后实难判断书的好坏。有者则坚信,宝物沉归底,好戏在后头。可惜有耐心的人越来越少了,美国的很多畅销书都在前面一两页就写完集结暴力、色情、恐怖等戏肉,以感官刺激来吸引读者。

我自己却觉得,与其浪费时间勉强自己把一本不怎么样的书给看完,倒不如把时间省下来看另外一本好书。当你知道每年会有多少本新书面市后,可能你就会原谅我的“半途而废”了。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书籍出版量最多的三个国家依次是英国、美国和中国。在2005年,英美两国加起来共出版了37万8000本书。如果一个人一天读一本书,穷其一生也没办法完成这项壮举。要看完上述书本,得花1036年。

不读为阅读的要务

俗话说:开卷有益。开卷,就是读书。读书有益,是世世代代相传的道理。纵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已不合时宜,但还是没有人否定读书的价值。可现在有这么一本书,它开诚布公地告诉你,这世上没有不可不看的经典,并明目张胆地教导你,就算没读过,你还是可以脸不红、心不跳地评论你听过、没读完,甚至没看过的一本书。

本书作者皮耶.巴亚德在巴黎大学教授文学,每天都要在课堂上和学生讨论别人写的书。此外,写书评也是其日常工作之一。但他坦诚,很多书他看都没看过,却能言之有物地评论这些书。因为和浩瀚书海相遇的经验,多多少少鼓励人不用读完所有的书。

巴亚德教授认为,在一个无限出版的年代中,真正有文化涵养的人,并不需要读完一本书,只要能了解这些书在我们文化中的地位就行了。比如说《红楼梦》,你可以告诉别人,这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还史无前例地构成了一门独立性研究学科—红学。书中主角之一林黛玉,该听过吧。她从小体弱多病,从会吃饭时就开始吃药。也许,你身边就有“林黛玉型”的朋友。还有贾宝玉……。事实上,你可能没读完甚至只是随便翻了一翻,但以上资料足以让你在人前侃侃而谈却不露馅。

全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没读过”的主要类型。所谓“没读过”不仅是指把书丢在一旁连翻都不翻,还包括程度不一的各种类型。例如只是匆匆浏览过的书、连听都没听过的书,以及读过但已经忘掉的书。第二部分主要是要分析,当我们发现自己要谈某本书却没读过的具体情境。

第三部分则是本书重点,将提到一系列简单的建议,可以让读者终身受用于碰到“没读过”的问题。这些建议是为了帮助所有人,在遇到要谈书却没读过的社交难题时,尽可能避免出现尴尬局面,并因此深切反省阅读这个行为的意义。

无非读不可的经典

要是你既想当一个有文化涵养的读书人,但又没有时间或不想去啃原著,《改变世界的12本书》、《一生的读书计划》、《非读不可的100本名著》等,都可以帮助你轻松地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不过,坦白告诉你,即使你老实地跟着上述书籍阅读,也难保你能把它们给读完。况且,这样的阅读毫无乐趣可言,而且很容易忘记。

谈到忘记,我常常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爱书人,因为就在开始阅读的杀那,我也开始忘记所读过的东西。针对这一点,巴亚德教授就指出,没有读者可以躲掉遗忘的过程,连嗜书成痴者也不例外。比如法国思想家和作家蒙田,就是一个很健忘的读者。还不止如此,蒙田甚至连自己写的书也不记得。

因为遗忘,我们谈论的是我们对一本书的约略回忆。因此存留在我们记忆中的书,与别人记忆中的书完全不同。这也就是为什么,某本书对你而言是好书,对我而言可不一定。说到最后,我不得不坦白告诉大家,本书很不幸地也是一本“不用读完的书”。这位来自法国的文学教授,唠唠叨叨地引用了许多典故、其他书来告诉你不用读《尤利西斯》、《追忆逝水年华》等经典,因为就算你谈论了这两本书,也没有人听得懂。而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你非看不可的书籍。

其实,每个人的阅读都是有限的,读书也像人生的其他事情一样需要取舍的智慧。阅读不一定永远都是有益的行为,其可能有害。我忽然想起孟子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重要的不是你看了多少书,而是你是否真正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并从此“诗意地栖居”在书海中。

刊登于《南洋商报》商余阅读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