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日星期五

爱,也是一种暴力


这世上多的是只要看的角度不同,同一件事就完全不一样的情况。

很多人都看过“年轻女子和老婆婆”这幅图画。有人一看就看到年轻的美女。有者看到的却是丑陋的老女人。事实上,两个看法都对。它同时既是美女也是丑陋的老女人,视乎你从哪个角度看。如果你先看到的是美女,你的盲点是看不到老女人这一面;同样,如果只看到老女人,盲点就是美女。


《告白》这本书有趣的地方既在此。作者通过六个事件相关者—受害者的母亲、加害者的同学、加害者的姐姐与母亲,以及两名加害者的视角,利用个别独白的方式,娓娓道出事件的前因后果。每一个章节都以“我”来主述,他们身处不同的环境,拥有各式各样的成长背景,对同一件事自然产生迥异的看法、做法。“我”觉得愚蠢可笑的事,或许对另一个人而言却异常神圣伟大;“我”所做的轻率决定,也可能造成了其他人难以承担的痛苦和后果。

中学女教师选在学期末,也是离职前的最后一堂课,向全班同学做“告白”式的道别谈话。女老师的小女儿不久前在学校的游泳池溺毙,警方最后以意外结案,看来老师是想离开这个伤心地才选择辞职的。女老师讲着讲着,话锋一转,终于还是提到女儿的死,她语带平静地指出,女儿不是意外死亡,而是被蓄意杀害,凶手是班上的A君和B君干的,然后,她要报仇,而且已经逐渐行动…….。

小说中两名少年犯与母亲的关系让我最感兴趣。我们经常用不同的暴力形式待人,打骂是最容易发现的暴力,但有时候我们对人的嘲讽是暴力、对人的冷漠是暴力,有时候……母亲对孩子的爱也是暴力。加害者B君的母亲,为了让孩子能更加自信,无论大事小事都夸奖他。就算孩子做错事,她也不呵责,反而是慈爱地在旁支持守护着他。因此B君从小就是被称赞长大的,一直相信自己头脑聪明、运动万能。但上了三年级才发现那只是母亲的期望而已,事实上他努力起来也顶多只有中上程度。

“妈妈总是很骄傲地跟亲戚和邻居说我很‘善良’。‘善良’到底是什么呢?要是有参加什么义工活动也就罢了,但我不记得自己做过什么让人说我很‘善良’的事,因为没什么可被夸奖的,所以只能用‘善良’这种词来蒙混。”对母亲常常把‘善良’挂在嘴边,B君越来越不能忍受,因为这让他看起来很无能。也因此到了最后,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一项失败之作而动了杀机。

A君的母亲则是因不爱孩子,而激发孩子以暴力来报复。她曾是留学国外的海归派,还在日本顶尖大学读修电子工程博士,后来因为一场车祸而被逼忍痛辍学、结婚生子。才华洋溢的母亲从小就不讲故事给他停,相反却用简单明了的方式,把自己的电子工程学知识都传授给A君。直到母亲的前同事劝说她重回大学,而被她以不能抛弃小孩为由拒绝后,A君就开始常常被母亲毒打。母亲还曾吆喝:“要是没有你就好了!”

后来,母亲还是抛弃了他,离开这个家去追求她的理想――成为发明家。但母亲仍是A君心目中的巨人,他很努力地读书,不断有新研究新发明,期望一天母亲能看到,并为拥有这么聪明的儿子而感到骄傲。可惜,A君竟然发现,母亲再婚并且怀孕了,他是彻底地被抛弃了。于是,精心策划了一起杀人事件,向母亲复仇。

《告白》归类为推理小说,但却没有故作悬疑。学生杀害老师的小孩,老师再向学生报仇。这个案件的描绘,用不到警方调查、侦探出马,着墨的是犯罪动机和背后理由。作者通过说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聚焦校园、师生,直接打破教坛假面,残酷却真实的追问:“当伦理和正义分歧,你该选哪边?”并让读者去思考“哪里出了问题”?校园?家庭?扭曲的心灵?冷漠的社会?失控的价值观?

刊登于《南洋商报》商余阅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