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日星期日

金山:圆不了的淘金梦


一个人的历史,就是全人类的历史。黑人白人还是黄种人,都有过被奴役的经历。无论被奴役的对象是谁,他们都几乎拥有同样的故事。

看到《金山》这书名,很难不想到“金山阿伯”,还有“卖猪仔”。“卖猪仔”出洋,对今天的年轻人只能当故事来听了。而我人生中遇见的第一个“猪仔”就是我的外祖父。“卖猪仔”旧时指拐卖人口出洋做苦工。

“猪仔们”都有相同的经历,不外乎在贫穷的中国待不下去,冒险一搏南来马来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周7天,没有年假、没有超时津贴,周而复始;做一块钱存一块一毛,吃不饱、穿不暖,心里想的尽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存够钱衣锦还乡。

距离那个时候再早个大约60年前,一批批中国劳工开始踏上有着“浮动地狱”之名的轮船,飘洋过海到北美洲去淘金,“金山”之名因此而来。“浮动地狱”可不是说着玩的,为了追逐高额利润,轮船公司把每船运载量增加到极限,甚至在本已狭窄低矮的船舱中再加夹层,最后留给每人的空间只有一尺多。

在漫长的航行中,成百上千名华工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蜷缩在船舱,忍受着风浪颠簸。他们既缺乏空气、阳光,也缺少淡水、食品,许多人因此闷死、渴死、饿死、病死、被打致死或自杀身亡。

2000年6月18日,一辆藏有60名中国偷渡客的集装箱车由比利时驶入英国,海关检查集装箱时发现58名偷渡客因窒息惨死,只有两人侥幸生还。历史在这里重复自己。

远赴重洋受尽磨难

这样的华工世纪悲歌还真是老调重弹。但吸引我拿起《金山》这本书的是作者写的序。序里透露她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市郊偶遇一片废弃的墓碑,它们属于数十个在修筑太平洋铁路期间死去的年轻华工。这些被称作“猪仔华工”的年轻人远赴重洋,试图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受尽磨难屈辱,却落得“金山”梦碎,埋身荒草。

在大洋那头寂寂无名的村落里,他们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日子?在决定背井离乡走向也许永远没有归程的旅途时,他们和年迈的母亲,年轻的妻子,或许还有年幼的孩子,有过什么样刻骨铭心的诀别?当他们终于踏上被淘金客叫作“金山”的洛基山脉时,看到的是怎样一片陌生的蛮荒?

作者当时没有动笔,但那份感动一直留在心底。17年后,她受邀回中国采风时,在著名侨乡广东开平的一座旧碉楼里发现了一件女人衣服和藏在袖筒里的一双破了洞的长筒玻璃丝袜。瞬间,一个在开平苦苦守候的女人的形象,与洛基山脉下那些华工的墓碑交替出现在作者面前。于是,便有了这本书。

48万字的《金山》以广东开平一个方姓家族的兴衰为基线,反映加拿大早期华人背井离乡,“劳作受苦,屈辱地死或者坚韧地生息”的百年沧桑。

方家五代人的故事循着“故乡”(中国广东开平)和“他乡”(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两条线平行展开,几乎涵盖了冒死修铁路、被征“人头税”、遭遇排华法案,以及参加二战等加拿大华人历史上所有重大事件。

其中冒死修铁路的那段还真是不说不知道。太平洋铁路—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被英国广播公司(BBC)评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七大工业奇迹之一。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鲜少人知道这条伟大铁路最艰险的路段,几乎全部都是由华工筑造的。

外劳命运百年依旧

《金山》里的铁路华工都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人物。为了养家,他们自愿签了生死约,到加拿大同大自然进行肉搏。他们对“生”无主张的权利,但要求死后七年内尸骨要回乡。原来华工来美洲前,都要签一份契约,注明若不幸丧命于异乡,七年后,仲介必须将他们的尸骨运回家。

那时候,只有“金山阿伯”,却没“金山阿嫂”。因为当时的加拿大政府,贪图廉价劳力,只准许中国男人进来,却不准许中国妇女入境,华人社会几乎全是“光棍世界”。当时的白人看不起华人,禁止白人妇女与华人通婚,所以华人要娶老婆,除非是衣锦荣归,返回唐山起大屋,娶老婆,否则便只好一世做光棍。虽然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但这些金沙阿伯身边有的是大把美金,亦不愁娶不到年轻貌美的老婆。这类婚姻,大都是“一树梨花压海棠”。

我的家乡一度盛产锡矿,但1970年代后慢慢没落,为求生计,大批年轻人勇闯美国、日本和英国唐人街去“跳飞机”、“洗大饼”。高峰时期,家家户户都有孩子或丈夫到上述国家去当外劳。

最近我才听说有位妇女在英国“洗大饼”时,不知何故客死异乡,由于是非法劳工,所以没有仲介出钱把她的遗体运回家,其家人被迫沿家逐户向邻里筹钱。就在她去世3周以后,才终于重返故土。第一批远渡重洋的华工距今差不多一百年,谁能想到人生的多难与无奈,并没有因物换星移而改变多少。

注:《金山》已改编成电影,由好莱坞终身成就奖得主彼得奥图、香港影帝梁家辉、中国演员孙俪领衔主演。

刊登于《东方文荟》观念平台栏目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