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日星期六

伪装成出路的死胡同


那天扭开电台听广播,才知道原来我国大学没有开办哲学课。像发现新大陆般告诉同事,她就一幅你有所不知的样子说,有教授曾"提醒"他们别修哲学,因为念哲学的人很容易自杀。我差一点就跌坐在地,这是什么歪理啊?连象牙塔里的人也口出此言,就不难理解人们为何对哲学抱有那么深的偏见了。 



这么一说,我忽然记起以前有位主修哲学的老师,也曾告诫他的学生不要念哲学,因为人会变得不快乐。哲学到底是什么洪水猛兽,让人们像避世纪绝症般唯恐不及呢?用最浅白的话来讲,哲学就是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 

也有人说,哲学令人更清楚明了世界的真相,使人更清楚存在的意义。大家常问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就是一种哲学思考。只不过是对叫着"人生"的这个东西探头探脑一番,估计不会闹出人命吧。否则,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写的《苏菲的世界》,就不会在全球卖出超过三亿册了。 

贾德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最近有一本同样以说故事的方式来讲哲学的书,相信也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哲学家与狼》。本书讲述哲学教授马克·罗兰玆(Mark Rowlands)养了匹幼狼布列宁,他们共同生活了十几年。狼死去后,哲学家藉此书来回忆记述他和狼的生活,透过那一幕幕精彩的瞬间,用饱含哲理的笔触诠释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判别,以及我们应如何理解幸福、快乐,以及活着的意义。 

作者提出一种隐喻,描述生命的两种本质:猿猴与狼。人基本上属于猿猴,但也有可能,我们心中某个角落住着狼。猿猴的脑容量比狼大,因此智力较优越,人在讨论自身与动物的不同时,往往以人类的智力与理性作为人类"优于"其他生物的理由。 

不过,作者根据针对猿猴的研究报告,发现所谓智力的来源,是出于群体生活中密谋与欺骗的需求。我们一方面暗算别人,以获取最大利益,另一方面则要提防遭到别人对付;智力竞争的结果,是猿猴的脑容量增大,这条路的顶点是人类,人类是密谋与欺骗的颠峰。而狼并未走上这条演化之路。演化不等于进化。我们最好的部分来自最差的部分,这不一定是坏事,但我们心里得明白那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本书末端也是精华所在,探讨的是:什么是生命最重要的东西。作者透过布列宁(以及另外两只狗)的日常行为,以及布列宁的死,领悟到猿猴与狼生命本质的差异。狼可以不断地为了一块一模一样的巧克力面包雀跃不已,但猿猴不行,猿猴永远活在时间感中,第二次的巧克力面包会比第一次失色,这一刻的存在不能不跟上一刻与下一刻比较。 

我们活着是为了某个遥远的目标。内心的猿猴会告诉我们,我们比狼优越,因为我们能看穿瞬间,能利用这一刻使下一刻更好。换言之,猿猴永远活在一个不够好的时刻。但狼凝视瞬间,事实上它们活在瞬间,狼不为过去的恐惧或未来的期盼而活。我们以为自己很聪明,但时间感是人类一切痛苦的来源,也是为什么死亡如此令我们畏惧,因为死亡会夺走我们的未来。但明明我们从未拥有未来,我们以为死亡夺去的,其实是我们根本没有的东西。 

我们将生命的意义与快乐放在某个远方,在抵达之前我们未曾拥有,在抵达之后我们又随即失去;就连抵达的瞬间,我们的思绪仍在之前或之后的时间徘徊。对永远朝向未来(死亡)前进的我们而言,追寻快乐与意义永远都是徒劳的。 

最后,作者还独排众议,叫大家不要相信希望。他说,希望是人类存在的二手车业务员:他亲切和蔼、能言善道,但你不能信赖他。因为时间会夺走我们的一切,包括力量、渴望、目标、快乐,甚至希望。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在所有希望都离开你时,你是怎样的一个人。 

如果你有宗教信仰,希望就是宗教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基督徒或回教徒而言,希望是你有资格上天堂。如果你是佛教徒,希望是你能解脱生死的轮回得到涅盘。曾从德国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死里逃生的精神科医生维克多.弗兰克认为,人类生命的动力在于寻找意义:人只要了解为何而活,既能承受任何煎熬;而且无论处境如何,都有自由选择的余地。说白了,就是因为有希望,我们才能活下去。如果哲学真有什么可怕之处,那也许就是它虽能让你看清楚生命的真相,却不能告诉我们如何活下去。

刊登于《南洋商报》商余阅读《不只是书》专栏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