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5日星期三

阅读的女人,危险?!


从小就不断在各种场合听到如下话语:“女孩子念那么多书做什么?小心嫁不出去。”当女人学会阅读以后,世界上就冒出了妇女问题。这是奥地利女作家玛莉.冯.埃布纳的一句名言。

历来父权社会就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男人畏惧阅读的女人,因为女人因此不在男人所设定的道路上;女人也畏惧阅读的自己,因为经由阅读她将偏离轨道,开始拓荒。今天,虽说阅读的女人不像在封建的中世纪般,葬身熊熊烈火之中,但仍因为有想法、畅所欲言而安全遭威胁,最终被迫逃离自己的家园。

写《伊斯坦堡的私生女》的艾莉芙.夏法克因在书中提及,鄂图曼土耳其帝国在一战期间大屠杀亚美尼亚人而惹上官事,上了政府的黑名单,再也无法回到伊斯坦堡。特立独行、总爱跟伊朗政府唱反调的阿飒儿.纳菲西,有感于自己不是将被当局禁锢,就是可能遭遇不测,于1997年逃离伊朗,并在国外出版了《在德黑兰读罗莉塔》一书。


女人总为难女人


如果你以为《伊斯坦堡的私生女》是一部言情小说,那你就是被骗了。这是一部通过两个女孩的相遇带出土耳其政治与历史纠葛、充满娱乐性的一部严肃小说。爱霞是19岁的土耳其女孩,生活在一个伊斯坦堡的大家庭里,然而,她在成长的过程里从来没见过自己的父亲,私生女----就是别人对她的称号。她那美丽却有着叛逆灵魂的母亲洁莉荷,还有这个只有女人的大家庭中,每个人都急着扮演爱霞母亲的角色,让爱霞只想抛开传统与过去。


而家族中唯一的男人,穆斯塔法,为了对抗家族男人早死的诅咒,20年前到美国求学,并与美国女子罗丝结婚后定居于亚利桑纳。罗丝与亚美利亚前夫所生的女儿---阿玛诺须,因着自小父母离异,她的生活也分裂为两半。身为亚美利亚裔美国人,阿玛诺须决定到土耳其去展开一段寻根之旅。两个女孩的相遇默默揭开了两个民族溯往至今的敌对冲突,以及双方家族蛰伏于表象下的秘辛与联系。


在这里不谈本书的政治意含和历史纠葛,而是谈作者怎么看待今天的女性与她们周遭的世界。在《伊》书中,爱穿短裙高跟鞋的洁莉荷是那种走在街上,会让男人想入非非、女人侧目,心里不断咒骂“不要脸”的女人。一身西式打扮将她跟“坏女人”画上等号。直到被长得一副色狼样的士司机用语言轻薄,洁莉荷终于忍无可忍开口谩骂:“变态!你有毛病啊?女人在这个城市里就不能好好走她的路吗?”

这一骂却违反了伊斯坦堡妇女金守则:在街上被人骚扰时,绝不理会,因为若有反应,更别说是咒骂,无异是对骚扰者火上加油!一副“谁叫你不检点,活该受闷亏”的振振有词。


被亲哥哥强奸而受孕的她决定去堕胎,在医务所登记时,受尽在场所有妇女的鄙视与厌恶。当时的洁莉荷只想和唯一在场,陪太太来检验而显得一脸不自在的男人到外头抽根烟。不过,她却清楚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未婚女子不能探询已婚男人,而一个已婚男人在他太太身旁,一定会对另一个女人展示敌意。虽然如此,洁莉荷还是想不通,为什么和男人交朋友这么困难呢?为什么不能走到外面阳台去抽根烟,交换几句话,然后便各走各的?很多时候为难女人的恰恰是女人本身。


在爱霞经常接触的一个知识分子圈子里,有一名导演经常换女朋友。他的女朋友们都是些长得标致、艳丽但没什么深度的女孩。在男人圈里,他们对这种肤浅的女性取了这样的称号:“开胃菜”----不是正餐,但可以解解馋。女生一个个变成“植物人”后,最得大男人们的青睐。没有了锦衣玉食、跑车、美女的衬托,男人好像顷刻间就会变得一无所有的渺小。


男人沙猪主义作祟


女人喜欢读书的男人,男人却通常不喜欢读书的女人。阿玛诺须是名副其实的书虫,但这不是很有前途的特征,因为这在男生眼中毫无价值。虽然家人不断地给她介绍男孩,但漂亮的阿玛诺须一开口跟对方谈书时,这些男孩都就会被她美丽的外形加脑袋给吓跑。


据作者的解释,这些男孩并非宁愿选择丑女或不欣赏智慧,而是他们不知道将她如何归类:是他们急于要和她们上床的那一类,还是他们会求教于她们的那一类(好友),还是他们希望终将她们娶回家的那一类(未婚妻型)。由于阿玛诺须崇高到三类都是,最后她什么都不是。


这进一步说明,女性藉着阅读离开了周遭的世界,但这并非周遭世界所乐见的。当女人在阅读时,她们身边的男人就无法从她不时含笑颔首的姿态里读懂她的心情。他眼中的她正端坐在椅子上、沙发上、床沿上,只不过她并非真的待在那儿,她的灵魂可没有与他同在。习惯了她以他为中心,但在她的阅读时间里,男人被毫不留情地打成了局外人,男人怎能忍受这些怠慢?





以神之名打倒女权


《在德黑兰读罗莉塔》叙述了作者阿飒儿.纳菲西如何透过阅读,协助其学生释放遭禁锢的心灵。背景是伊朗革命的早期,已故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掌权,直称自己是穆罕默德的接班人,开始拿《古兰经》的教义来压抑国内的女性,要她们行为规矩。像是不通奸、婚前要保持处女之身、不要和先生或家人以外的男人聊天、出门要戴头纱、穿戴罩袍、不化妆等等。


在大学门口,每天都有警卫执勤搜查女生的书包,看看里面有没有口红、胭脂之类的东西,未戴面纱的大学女生不能去上课。神学人士说这些举动都是为女人好,还设计了这样的标语:“男人打领带无异于巴结美国;戴面纱保障妇女的安全。姐妹们,捍卫你们的面纱。兄弟们,守护你们的眼睛。”


荒谬的是,伊朗男人竟允许娶9岁的处女,还不只一个老婆,当男人有特殊生理状况,可以考虑“临时婚姻”。法律是这样规定的:男人可以拥有4个法定的老婆和无数个临时太太。但是当太太无法满足他们时,他们必须设法解决。男人可以签订这样的合约,短则10分钟,长则可达99年。


这段时期,街头抗议游行不断,而大学校园里,宗教狂热的学生为掌控课程内容,将唱反调的教授赶出校园的事件层出不穷。无法面对革命的激进与对女性的压迫,纳菲西离开校园后,邀请过去教过的7位女学生,到家里开秘密的私塾课。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阅读讨论伊朗当局命令禁止阅读的西方著作。


从《一千零一夜》开始,强调女性不应沉默,可以从说故事,或阅读别人的故事,学习面对复杂人生的种种。纳菲西藉描写美国一名12岁女孩被娈童癖继父禁锢的《罗莉塔》,与活在压抑父权社会下的伊朗妇女相对照。通过费兹杰罗《大亨小传》的梦想破灭,詹姆士《黛西.米勒》中美国女孩在欧洲遭遇的文化差异,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里欲望与社会的辩证,让学生了解自己与“异己”,并提供面对权力的力量。


这群原本在大环境下被压得喘不过气的女性,随着读书会的自由交流,卸除心防、畅所欲言,谈得不仅仅是文学、也是自己的生命。这7位女生各有不同的生活背景,有些受到丈夫的禁锢,有人等待男友的婚约、被丈夫虐待,甚至有些曾在牢中受到酷刑逼迫……如同罗莉塔,她们仍坚强对抗生命中的不遂。


纳菲西说,她之所以选读《罗莉塔》是因为主角罗莉塔遭遇到困境的同时,还勇敢面对自我,所以罗莉塔赋予的形象是一只钉死在墙上的蝴蝶。“一想到罗莉塔,我就想到那只被钉在墙上、半死不活的蝴蝶。蝴蝶并非显着的象征,但它的确暗示在娈童癖杭伯特以同样的方式困住罗莉塔;他要她活生生的人变得动弹不得,要她舍自己的生命换他给的静止生命……独立的罗莉塔不具意义:唯有透过牢笼的栏杆,她才有生命。”

刊登于《南洋商报》副刊商余阅读版三八妇女节特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